当前位置: 首页 > 化妆品大全 >详情

古代化妆器物名称大全,古代化妆器物名称大全图片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化妆器物名称大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古代化妆器物名称大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剔花和划花的区别?

剔花先在器物坯体表面施釉或施化妆土,并刻划出花纹,然后将花纹部分或纹样以外的釉层或化妆土层剔去,露出胎体。施化妆土者罩以透明釉。器物烧成后,釉色、化妆土色与胎地形成对比,花纹具有浅浮雕感,装饰效果颇佳。剔花技法始于北宋磁州窑,陆续被其他一些窑厂采用。

古代化妆器物名称大全,古代化妆器物名称大全图片

划花是在半干的器物坯体表面以竹、木、铁扦等工具浅画出线状花纹,然后施釉或直接入窑焙烧。划花手法灵活,线条自然、纤巧。它用工具直接在坯体上划刻,操作简便,整体感强。划花出现的时间早,应用广泛,还往往与刻花、剔花相结合使用。

古代妆容是否也有浓淡之分?

通过宋朝诗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可以判断,古代化妆有浓淡之分。

浓妆:妆饰艳丽,让人视觉愉悦的,浓淡适宜,却能显出浓烈的效果。

淡妆:清淡自然,淡雅的妆饰,淡妆的基础是良好的皮肤。

从考古发掘的古代女性化妆器物以及相关史料记载,不仅可以看到女子化妆从秦汉的质朴清纯,魏晋的雅逸秀美,唐代的奢靡夸张,到宋代的清新淡雅,也可以看到女性对于浓妆、淡妆的认识自古至今变化不大,同时这也反映了古人生活习惯、审美情趣的变迁。

古人化妆的历史由来已久,无论是步骤之繁复还是道具之奢华,都令现代女性望尘莫及。那么古代女子如何化妆呢?

唐朝诗人元稹写诗《恨妆成》,大致将女子化妆的过程概括为7个步骤:

敷铅粉,作用与现在打粉底类似,都是为了凸显肤白貌美,“一白遮百丑”。

抹胭脂,敷粉后用胭脂涂面,在脸部擦拭腮红美颜。

画黛眉,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使脸部更加立体。

点额黄,用丝绸、彩纸、金箔等材料剪成的装饰物贴在眉心或前额。

“女为悦己者容”,装扮无疑是女性最大的乐趣和关注所在。对于化妆,古代女性更是多姿多彩,花样百出。修眉饰黛,点染朱唇……在唐代,女性化妆步骤更加繁琐,大体可分为七步:1敷铅粉;2抹胭脂;3画黛眉;4贴花钿;5点面厣;6描斜红;7涂唇脂。

胭脂红瓷器被称为瓷中皇后,你知道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胭脂红瓷器吗?

胭脂红釉产生于康熙时期,可谓是单色釉中极为出挑的一种,往上追溯它的起源,这釉上的胭脂红却是舶来品。

釉上脂红,原是舶来物

在西方这类色彩为玫红、粉红色,追根溯源,我们在中世纪的欧洲油画里发现,这类颜色常出现在教皇与神话人物身上,且甚是流行皆不分男女,由此可见,这类颜色在当时是被视作尊贵身份的象征,且为不一般的色彩。

△迭哥·德·席尔瓦·委拉斯开兹——英诺森十世肖像

康乾盛世,此类色彩流入中国,与瓷器结合,衍生出胭脂红一色。色彩的美,大约是拥有跨越国界的魔力。自打胭脂红传入中国后,便赢得诸多雅士权贵的青睐。胭脂易得,胭脂红釉难求,与中国传统瓷器的清雅色调不同,胭脂红更跳脱明艳,仿佛蕴含着向上的生命力。彼时因色彩奇异及工艺难求,胭脂红釉亦被奉为皇家御用之色,不为平常百姓所得。

△苏富比2015年春拍 清雍正胭脂红釉小杯

△同年苏富比春拍 斗彩缠枝花卉直口碗拍卖价


内容来自东家宛玉WANYU创始人的分享。


玩转文化生活知识,关注【东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买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选!

胭脂红瓷器创烧于清康熙末年,雍正、乾隆、嘉庆、光绪等朝均有烧造,其中以雍正朝产量最大,质量最精。它是一种以微量金(Au)作着色剂、在炉内经800℃左右烘烧而成的低温红釉。由于这种红料是从欧洲转入,故被称为“洋金红”或“西洋红”,而西方多称之为“蔷薇红”、“玫瑰红”。又由于这种红釉颇如妇女化妆用的胭脂之色,故又名“胭脂红”。胭脂红釉的呈色有深、浅之分,深者称“胭脂紫”,浅者称“胭脂水”,比胭脂水更浅淡者称“淡粉红”。雍正十三年(1735年)督陶官唐英所撰《陶成纪事》中记载当时岁例贡御的57种釉、彩瓷器中即有“西洋红色器皿”。从传世品看,雍正朝胭脂红釉瓷器造型有瓶、罐、盘、碗、杯、碟等,均胎体轻薄,玲珑俊秀,多数为内白釉,外胭脂红釉,极少数为内外均施胭脂红瓷器

清代康、雍、乾时期是景德镇御厂彩瓷制作发展的一个历史高峰,无论是当时的单色釉、混合彩瓷都足以令人叹为观止。其中,胭脂红应算是该时期极具创新意义的代表性彩釉之一。胭脂红不同于以往御厂制瓷时所用的铜红和矾红,它是一种以金着色、带有紫色调的粉红色,由于釉中含金,因此也常被人称为“金红”。这种将金熔入釉内来着色的方法并不是景德镇瓷工发明的,而是1650年荷兰人卡西亚(Cassias)发明,1680年开始应用于瓷器绘画,直到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才开始在景德镇使用,当时称其为“洋彩”,胭脂红则被称为“洋红”。胭脂红虽然在康熙中早期就传入景德镇御厂,但是由于科技含量较高、造价较昂贵,直到康熙末期也没有被御厂普及使用。雍正中后期,由于御厂制瓷的发展革新,胭脂红逐渐推广使用至众多彩瓷领域。真正做到对胭脂红运用自如、广泛普及则还要属乾隆时期,胭脂红在该时期。

胭脂红釉又称金红釉。金红釉和矾红釉不同,不是我们国家传统就有的配方,金红釉实际是受西洋珐琅工艺传入的一种釉。它是以金作为着色剂,在炉内经过800°左右的低温烧烤而成的低温红釉。由于它的技术是从西方传入,所以在当时又被称为洋红,或者西洋红,而在西方称之为玫瑰红,或者蔷薇红。近代收藏家由于看这种红色如胭脂之色,略带粉调,习惯称其为胭脂红。

我们最早看到的胭脂红釉,是康熙晚期的作品。比如这一件西方收藏家收藏的外胭脂红釉内粉彩的作品,它底下有一个款叫“又辛丑年制”,辛丑年是康熙六十年。

到了雍正时期这种胭脂红釉的瓷器产量和质量均有所提高,器物大多胎体轻薄,小巧玲珑。上面这个图是我曾经经手多年前在嘉德大拍上拍过的一件雍正时期的胭脂红釉的小碗,它的釉色非常的明亮细润,也是用吹釉的方法烧制而成的,颜色非常均匀漂亮。
乾隆时期胭脂红釉仍然普遍存在,但是乾隆时期的胭脂红釉色泽明显变深,偏红,就不如雍正时期的那么粉嫩可爱了。另外还有一个特点是乾隆的胭脂红釉的釉面往往不是那么平,有时候有点波浪釉或者橘皮纹。而且器物的底上通常又涂了一层松石绿釉,这也是乾隆时期胭脂红釉的一个特点。

唐代哪些瓷器最少见,价值又高?

【文藏来答】看到这个问题就大概知道大部分回答围绕“南青北白”展开。邢窑其他答案说的挺多。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寿州黄釉(可能价值没有那么高,但是没有那么出名,比较小众了)。

“南青北白”是古陶瓷界常用的一个术语,是指唐代中期以后,北方邢窑白瓷的大量烧造,形成了与南方越窑青瓷分庭抗礼的瓷业格局,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一南一北,故有“南青北白”之称。而大致在同一时期,地处南北之间的寿州窑(今属安徽省淮南市)主烧黄釉瓷器,其中的精品釉面光润,色黄如蜡,闻名天下。寿州窑酱黄釉折沿大碗 安徽博物院藏 口径36.6厘米,是目前已发现的唐代寿州窑形制最大

唐代陆羽《茶经》中有这样的记载:“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

寿州窑黄釉碗 安徽博物院藏

这段记载列举了当时各著名窑场所生产的茶碗,这些瓷碗的主要差别在于釉色不同:越窑、岳州窑为青釉瓷,邢窑为白釉瓷,寿州窑是黄釉瓷,洪州窑是褐釉瓷。又因釉色的不同,引起茶色的差异。这是出自唐代文献记载,因此对于研究唐代瓷业格局意义颇高,由此也可看出,唐代寿州窑黄釉瓷是紧随“南青北白”之后的第三类瓷釉品种。

南方以越窑青瓷为首独领风骚,北方以邢窑白瓷为首也是一绝。李肇的《国史补》中就有“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记载。后来,邢窑白瓷又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海外,给世界各国留下了对于中国白瓷的最初印象。

“南青北白”指的便是唐代的陶瓷格局南方多烧制青瓷为主,其中浙江的越窑最为经典,有“类玉”、“类冰的”美誉而可以与它齐名的,要数北方烧制白瓷的河北邢窑了被人比作是“类银”、“类雪”,这次让我们来了解了解邢窑白瓷,真的有那么美吗?


说起这个白色真的在历史上地位很重要了由于制陶的矿物质中铁元素通常居多,中国最早的瓷器就是青色的一直发展到北朝,人们面对着满目青瓷脸色发青十分想要创新与突破终于,在隋代真正烧制成功一批白釉瓷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化妆器物名称大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化妆器物名称大全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资讯